从爬爬班到走走班、再从跑跑班到跳跳班,我们满怀欣喜地见证了小金刚在爱贝上课期间的飞速成长。而在爱贝老师们身上的所见所闻所学,也不断加深我们对早教的认识,帮助我们更好地在家里开展早教。
如何看待早教,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。纲举才能目张,我们认为,早教的首要问题是明确为什么教,然后再是教什么、怎么教的问题。
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认同早教之于小孩子成长的重要性,但每个家庭寄托于早教之上的目的,则因人而异、因家庭而异。在我们眼中,早教是0-3岁孩子的教育,其主要目的应该是为小孩子营造宽松、自在、愉悦、充满关爱和信任的外部环境,引导他们认识世界、健康成长,并初步养成一些好习惯,塑造社交中的好性格,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探索的兴趣。
至于早教的内容和方式,诚如爱贝《亲子游戏活动方案》前言开篇所述:“生活即教育,早教即生活。”孩子日常生活中参与的点点滴滴,包括但不限于游戏、问答、看书、涂鸦、歌唱、欢笑、哭泣、拥抱、买菜、听音乐、做早操、逛公园甚至有限度的看电视、玩平板电脑,都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早教。这方面,爱贝的课程和活动指导,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示范和启迪,尤其是早教要符合小孩子的年龄特点,同时要保证父母的参与度,尽可能以亲子互动的形式来开展。
身处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,不少家长对孩子前途的焦虑与日俱增,并深深影响了他们对教育目的、内容和方式的选择。作为父母,我们理解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的想法何以渐成主流,也理解类似“虎妈鹰爸”的极端做法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孩子成长成才。尽管我们也是一样的望子成龙,但我们始终认为,输赢本身不应该左右教育的目的,良好的行为习惯、浓厚的学习兴趣、乐观坚毅的性格才是人生重要的基石。我们也鼓励自己在社会竞争压力之下,仍然保持足够的定力,在小孩子的早教中坚持初衷,有所为也有所不为,给予他充分的成长时间和空间。
为了界定那些“有所不为”的事情,我们给自己制定了一张原则性的“负面清单”。限于篇幅,以下仅列举其中的几条。
一、不要置身事外。父母在孩子早期成长中的作用无可替代,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学习、模仿和参考的对象,朝夕相处也是他们学习社交最自然和最便捷的途径。根据我们有限的观察,小金刚最佳的学习状态,总是出现在与我们的互动之中。想来,我们既然为人父母,就有责任花足够多的时间精力陪伴孩子,投入得越多,孩子就成长得越好。
二、不要刻意追求教育成果。万物皆有时,每个小孩子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,早一点、晚一点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。我们只需要保持耐心、积极引导就好,没必要强求小孩子一学就会,或者在某个阶段必须掌握什么,更没必要自以为是地搞智力开发,在小孩子还没准备好的时候,这样做只会透支智力和兴趣。
三、不要阻碍小孩子自我发展。小孩子经常会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,比如小金刚会把装积木的大纸筒倒空,然后把纸筒戴在头上当帽子,或是整个身体钻进去躲猫猫。多数时候,我们不需要替小孩子判断这样玩耍是否不如看图书、听儿歌、背唐诗来得更有意义。这种行为看似无聊,却值得鼓励。因为,此刻他正以一己之力探索世界,大脑和身体协调运作,记忆和新知产生共鸣,而天生的创造力正在各种新式玩法中萌芽。
四、不要纵容自己。不应该纵容小孩子养成坏习惯,该说理的要说理,该制止的要果断制止,从小要把规矩做好——这很好理解。但有时候,恰恰是我们自己缺乏自制力,会无休止地上网、看电视、刷朋友圈,作息没规律……小孩子如此聪明,又怎么会看不明白?父母既然是孩子的榜样,就要先做好自己。
以上,写于我们可爱的儿子小金刚即将从爱贝早教毕业之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