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请妈妈放宽心,黏人不是没有安全感导致的,而是宝宝信任你的表现,是他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。
猜一猜,这个阶段的宝宝在妈妈离开后,哪种反应说明他和妈妈关系最好,最有安全感?
1、妈妈离开时,宝宝没什么反应;妈妈回来后,也无动于衷。
2、妈妈离开时,宝宝哭闹不止;回来后,却不愿靠近。
3、妈妈离开时,宝宝哭闹不止;回来后,马上要跟妈妈亲近。
其实这来自于心理学家玛丽·艾因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。她通过让宝宝在陌生环境里,经历妈妈离开、回来等场景,来判断宝宝和妈妈之间的关系,发现了亲子依恋的不同类型。
妈妈离开时,宝宝的哭闹不乐意,意味着他特别爱妈妈,而且能意识到最爱的妈妈要走开的事实——更小的宝宝还没发展出这项能力,以为妈妈走开就是消失不见了,不会找妈妈。
而妈妈回来后,迫不及待黏上去的才是宝宝和妈妈最好的状态,被称为安全型依恋,说明宝宝认为妈妈是他的安全基地,能放心地向妈妈表达自己的需求。
毕竟再亲密的关系,也不可能24小时都陪在身边,适应分离是一场必经的“阵痛”,为了不让一时的黏人演变成“绵绵无绝期”,也为了宝宝将来更好地迈向广阔世界。
帮宝宝适应分离=给足确定感+多一点空间
给足确定感,让宝宝对妈妈的来去有期待
帮宝宝适应分离的第一个关键,是要给足他确定感:分离其实不可怕,因为妈妈总会回来。
曾经有位6个多月宝宝的妈妈经常趁宝宝午睡的时候,偷偷离开出门办事。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睡眠问题,但是当时6个月多的宝宝正处于黏人的非常时期,他感受到的是,每次午觉醒来后,妈妈就会消失不见。所以,为了看住妈妈,索性就不睡觉了。
这样不打招呼就离开,反而容易让宝宝更不安,觉得妈妈随时会消失。
哪怕走开一会儿,也要和宝宝“打报告”,光明正大地跟他说再见,告诉他你去哪、干什么、多久回来,知道了妈妈的来去,宝宝会更有安全感:
“妈妈要去洗澡了,你和爸爸玩小赛车游戏,妈妈一会就回来。”
“妈妈要去上班了,等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就能回家咯。”
如果你每天回来的时间比较规律,宝宝会更快习惯,原来分开只是暂时的,无论等多久,妈妈都会回来,不管妈妈在不在身边,她都是爱我的。
多一点空间,培养宝宝独自玩耍的能力
帮宝宝适应分离的第二个关键,是在陪伴的时候能给他留点空间。
整天被抱着,不停地被逗着玩这玩那,宝宝习惯于“妈妈一直陪我玩”,没有独立玩耍的能力,当然只能黏着你。
有妈妈表示委屈:不是我不想放手,宝宝一直黏上来能怎么办?
其实很简单,找到宝宝的兴趣点,比如准备一些他平时很喜欢的玩具或游戏,他就能专注地玩好一会儿了。等到宝宝需要你的时候,再走近提供帮助就好。
每个成长的关键时刻,宝宝都最需要你的情感支持和正确引导。当他明白过来分离并不可怕,也有独立玩耍的能力,自然就不会黏人,对你的爱也不会少半分。
真正牢固的爱,是知道最爱的人走多远都会在,是能勇敢告别,共同期盼重逢的喜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