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及时回应哭闹的宝宝
亲子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婴儿的语言发展。哭是不舒服的信号,也是婴儿与父母交流的手段。如果哭唤来的是安抚和不适的消失,婴儿就会知道交流是值得的,愿意尝试和外界交流。研究表明,哭总是得不到回应的婴儿,无论在语言还是手势的发展上,都会比其他孩子慢一些。
二、日常多交流,别怕宝宝听不懂
刚出生的孩子,确实听不懂成人说的话,但宝宝的学习能力很强,当父母说:“宝宝,我是妈妈/爸爸。”“宝宝,饿了吧?吃奶吧。”等等,时间一长,这些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脑子里。随着智力发育,再经过多次的语言重复,宝宝就明白,原来爸爸妈妈是这样的;肚子饿了,吃了奶就不饿了。
到了1岁,宝宝随着大人反复地“爸爸”“妈妈”提示,自然也就会叫“爸爸,妈妈”了,当有人对TA说:“宝宝,你的球呢?”TA会转身去找,说明宝宝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,这样慢慢地就促进了TA的语言发育。
三、不用儿语,做好示范
宝宝的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,一般都是经历单一词句、多个词句、完整句子这三个阶段,父母要了解这一规律,恰当地引导宝宝向更高的语言阶段发展。宝宝之所以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,如“抱抱”“饭饭”等,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TA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。
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,也用同样的语言跟宝宝讲话,这样做很可能会拖延宝宝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。因此,不管宝宝怎样说话,父母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来回答宝宝提出的问题,这样就可以通过家长正确的语言示范,让宝宝学会说完整的句子。
家长要遵循宝宝的发展规律,正确、科学地看待宝宝语言发育情况,慢慢加以引导,无需过于刻意、严厉地纠正宝宝的发音错误,否则可能会让宝宝对说话变得反感,甚至不愿意开口说话。如果宝宝暂时有些“落后”,家长们也无需着急,平时多一些耐心、多一些交流,运用好亲子沟通技巧,一定能帮助宝宝增添自信,表达得更加流利顺畅。